擁有小兒科醫師和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雙重身分的我,在接觸許多泌乳婦女後,深刻了解乳房和情緒密不可分。過去,乳房可能只有自己和最親密的人看得到,但在分娩與哺乳後,身體的界線就改變了,也進而改變媽媽與自己、孩子、伴侶之間的關係。乳房的知識在我們的教育中並不常提到,因此大部分人所知不多,連很多女生都對自己的乳房很不熟,更別說男生了。乳房的生理功能是為了養育下一代,所以在懷孕與育兒初期會自然的發育與分泌乳汁,在泌乳過程中除了賀爾蒙帶來身體內部的改變,在外觀上可能也會出現差異,如左右乳房大小不一、胸型改變等。有些媽媽會擔心胸部下垂影響自信及親密行為,但那是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除非一輩子都躺著,不然即使不餵奶,也避免不了。此外,產後的親密關係可能會因為乳房的不同樣貌而有所改變,這些都需要相互理解和溝通。
開始哺育孩子後衍生的困擾五花八門,讓媽媽們難以獨自招架:有些可能源於擔心自己泌乳量不夠支持孩子的需求,強迫自己分泌乳汁導致過度擠奶。我在診間看過有些媽媽的乳房瘀青、脫皮、受傷了,卻還想要擠出更多母奶,實在讓人心疼。總體來說,乳房本來就是很敏感的器官,乳頭痛、乳房脹、有硬塊、阻塞等等,都代表乳房狀態已經失衡,這些都是警訊,正在提醒我們的泌乳哺乳方式需要做一些調整或尋求協助。
此外,有些媽媽可以自在的在公眾空間哺育孩子,也有媽媽需要哺乳室等私密空間才能安心,身體隱私變成難題:生育前,乳房是相當隱私的部位,但生育後卻可能被迫轉為「公共財」。曾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在家裡準備餵奶時,長輩號召所有女性家屬一起來看,像是餵食秀、在動物園一樣。還有很常見的情況是,乳房與奶水成為責怪的標靶:家人認為小孩哭是因為奶不夠、小孩不吃也是因為奶不夠……。從醫護人員到遠方親戚,乳房的表現變成大家關注的焦點,甚至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因為這些莫須有的怪罪,難怪有些家長對哺乳避而遠之,甚至有些恐懼。根據醫學理論上來說,理應超過九成的婦女都能以母乳養育自己的孩子,只是外在環境影響之下,目前的家長對哺乳了解甚少,也容易因為外在言論喪失信心,或是在嘗試的過程中沒能得到足夠的支持而感到挫折,所以實際哺乳的家長比例始終起起伏伏。在接觸過這麼多泌乳家庭後,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每個人身心狀況不同,孕產哺育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很多,因此關於哺乳育兒並不存在標準作法或正確答案,針對當下各種狀況找出彼此適應的方法,才是最可行的解答。全家人互相尊重、理解,從懷孕開始準備,共同打造合適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為懷孕生產與哺育期間女生情緒變動很大,而這些情緒會影響媽媽的哺乳,甚至可以說「乳房與情緒的關係密不可分」。
診間裡的情緒很多,媽媽來掉眼淚的比例滿高的,除了身體已經不舒服之外,背後通常還有其他原因,像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承受先生或家人的不諒解。有次,有位媽媽兩邊的乳房狀態很不一樣。有一邊是塞奶了、很不舒服,另一邊則是沒問題。我問:「妳有什麼心事嗎?」坐在先生旁的她幽幽的說:「其實我們在吵著要離婚。」過了幾個月,這位家長回診時,她的兩側乳房狀況都是很好的,跟上次門診大不相同,我進一步詢問她的婚姻狀態,得知她情緒非常穩定、跟先生已經和好。這個小故事深切的告訴我們,妳的關係、情緒都好了,乳房也會跟著好,甚至整個身體、免疫力都會加分。媽媽開心,全家都開心!
我也鼓勵媽媽們嘗試多了解自己的身體,包括多探索自己的乳房,了解自己胸部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任務。最關鍵的是,哺餵母乳並不只是提供孩子食物,而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重要關鍵──哺餵母乳除了提供孩子需要的營養與抗體,還能讓親子的連結更緊密,媽媽可以更了解孩子的需求、調整自己分泌乳汁的方式,以「供需平衡」為最理想的狀態。依我所見,在哺乳過程中,媽媽與孩子的需求是最應該被注重的,只有滿足雙方需求,才能擁有最舒適的家庭體驗。伴侶與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我會建議在哺乳諮詢時,有伴侶或家人陪同,因為養育孩子是共同的責任,伴侶可以成為最佳隊友,全家人一起度過養育孩子的日常。不僅是哺乳方面的醫療政策,我也期待社會環境可以更友善對待養育孩子的家庭,像是透過國家政策改善勞動環境,讓家長可以安心生產、放心養育;我也鼓勵大家多體諒媽媽們的辛勞,讓媽媽的情緒得以是舒適、穩定的,才能營造更友善家庭的環境。
雖然身為兒科醫師,但目前的醫學教育對泌乳知識的教育其實相當缺乏,很多哺乳與乳房相關資訊是我親身哺餵兩個孩子與擔任泌乳顧問之後才知道的,所以我深知泌乳家庭非常需要專業協助。目前我擔任華人泌乳顧問協會的理事長,希望推廣專業泌乳知識給專業人員與社會大眾,讓需要協助的家長與寶寶都能接受專業的泌乳支持服務,也請家長遇上泌乳困擾時不要隱忍或是直接放棄,只要願意尋求協助,泌乳顧問都會以專業與熱情支持陪伴泌乳家庭的!接觸這麼多媽媽、看過這麼多乳房之後,我很確信乳房和情緒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我也以身作則,盡量維持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享受當下並保持輕鬆的心情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