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育兒中所蘊含的社會關係,是孩子進入學校時很重要的基礎與榜樣。從歷史、社會、家庭的脈絡來看,「父親」保存下來的是一種心理原則:「一個既有權威又有感情的精神父親,也為我們提供營養和溫暖。」(魯伊基.肇嘉Luigi Zoja)
就讓我們維持這樣的精神象徵吧。不過父親既然並非天生的育兒者,「父親」身分仍必須經過學習,依然得從增加家庭時間、參與分工開始,讓生活瑣碎成為與孩子間很「親」的基礎,別只認為陪玩或扮黑臉就行,家庭領域的事可請妻子幫忙,協助自己成為「夠好的父親」,畢竟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與「品質」都是很重要的。
{點此連結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