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機關性別意識培力之不完美抽樣心得 精選

2020.11.14   陳艾懃|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鋪面平坦儀驗證中心副研究員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教育通常被賦予崇高的理想性,欲振聾發聵、啟迪心智;公務人員因身負國家施政之重責,亦被認為更須走在政策之先,於推動性別平等的過程中,公務人員的性別意識培力自是首要任務,從中央到地方掀起一波性別主流化訓練的潮流,於此潮流席捲之下,公務人員每年多被要求完成2小時的性別主流化訓練。筆者有幸參與了其中約30場講座與工作坊,且主題集中在工程、防災與空間領域之性別意涵,在這樣偏頗且不完美的抽樣基礎下,野人獻曝地貢獻一下自己的心得。

 

談到空間領域的性別意涵,一般最容易被想到的就是「廁所」,尤其是各類公共建築中的廁所,早年參與性別影響評估程序時,甚至看過承辦人寫出「因本案未建設廁所,故無性別關聯」之文句,也因此,早期開始演講時很刻意地避談「廁所」這個空間,想藉此淡化這樣的印象。隨著公務人員所受性別平等訓練時數增加,大家對於「性別=廁所」這樣的錯誤偏見逐漸消除,我也開始嘗試將「廁所」納入演講的第一部分,由人們最熟悉、每天使用很多次的空間開啟對話,從中引導出一般較不受關注的設計與維護重點,結果發現如此更能引發聽者的興趣。這也讓筆者逐漸養成一種習慣,當講這樣主題時,必先”參訪”演講地點的廁所,再將觀察到的優缺點加進演講,藉此提升聽者的切身感受。某次演講更收到非常難得的回饋,一位使用輪椅的聽者,特地繞行到台前表達感謝,感謝在當次演講中將身為女性、身為身障者所受到的雙重不便呈現出來,讓其他人也因此了解其難處。如同郭葉珍教授一篇精闢短文所點出的,學習這件事必須引發動機,而各類動機中以「有興趣」和「有需要」這類的內在動機最能維持學習。但根據筆者觀察,在公務部門的性別主流化訓練往往脫離這樣的內在動機,而主要以「規定要參加」這種最不具吸引力的外在動機為驅動,於是形成一種無奈與被迫的學習心態,即使各機關承辦人想方設法改善課程主題與方法,但往往成效有限,聽眾的性別平等意識亦難有成長。因此由一個最易接觸的場域開始,引起聽眾去回想自己曾經遭遇的不便,也帶領聽眾見識良好典範,對比出原來一個簡單的空間,也存在可以持續改善的可能。

 

性別意識培力可從多方面著手,個人相當有限的經驗與知識僅能由公共空間進行討論,但也從中學習到進行意識培力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讓聽者認知到自己既有見解的錯誤或偏礙,唯有先破除聽者不重視此課題之障礙,才能開啟對話。藉由「公共廁所」的協助,在近期的課程中,似乎稍稍成功地建立了對話管道,而如何由具象進入抽象,進而帶動聽者自發性地將性別意識帶入日常業務,將是筆者下一階段的挑戰。如同大家耳熟能詳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我國社會看似沒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但潛藏其中、尚待改善的課題仍然存在,需要眾人共同努力。

 

圖: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性別友善廁所
說明:性別友善廁所不應被視為潛在犯罪空間的地方,若是設置位置適宜,且設計時充分考量照明、通視性、標示等各項安全因素,此應為解決女廁與親子廁所數量不足與不同性別認同者使用困境之良好解答

 

圖:臺北捷運新北投站內親子盥洗室暨身心障礙者盥洗室
說明:隨著我國邁入高齡化社會,親子盥洗室的設置需要不再僅針對年幼兒童,照護長者的需求須被納入考量,目前許多公共建築係將親子盥洗室與身心障礙者盥洗室合而為一,但這樣的數量是否足敷使用?應值得觀察與檢討

3211 最後修改於 %2020.%11.%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