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我與筱君老師認識多年,都致力於推動海洋領域的科學研究與社會認同。她同時主持以海洋女性科學家為主題的科普活動計畫,也是Future Earth Taipei「早期職涯學者」工作小組的召集人,更獲得2024 Future Earth Taipei年度貢獻獎,是超級有活動力的學者!當去年我邀請她來擔任一期電子報客座主編時,她很堅持要做「伴侶角度」,於是我們訂下「七夕之約」。
洪文玲 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會員
今年八月號的女科技人電子報特別推出七夕情人節特輯,邀請女科技人的伴侶們,從貼近生活的視角出發,分享她們在實驗室之外的日常風景與光芒時刻。這些真摯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女科技人多重的身分與角色,也呈現了多元家庭的樣貌,以及在家庭生活中愛與分工的實際面貌。我們期望透過這些動人的分享,讓社會大眾看見並理解更多元的家庭組合與生活模式。
本期專題〈從聲音到影像:記錄海洋/科學中的她們—我們與女性科學家的近距離對話〉,是劉雨如助理教授與我,在合作推動兩項科普計畫「海女養成記」與「女科學家的日常」後的意外收穫與感動。我們原本希望透過新媒體的形式,記錄並傳遞那些在海洋與科學領域中長期耕耘的女科技人的生命故事。然而在實際訪談過程中,更驚喜地發現:她們在職涯與生活之間,發展出獨具風格的平衡之道。在談話中,她們也誠實分享了那些難以啟齒的迷惘、孤單與挫折,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從事科學研究不該只有一種模樣,女性也能以柔軟、更具彈性的方式,展現科學中堅定而多元的力量。
致力推廣綠色設計與永續生活的林心恬副教授,其伴侶曾彥翔顛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框架,以愛與陪伴守護家庭的永續。他在〈孩子的第一個永續教育現場——SDG 5 許下平權未來〉一文中,分享了他們家的家庭經營之道:以團隊合作為核心,戰略協調為手段,在彼此尊重與體諒中成為對方的「神隊友」。他們更創新地將企業管理邏輯引入家庭生活,不僅設有固定的特休年假,還規劃了「喘息服務」作為短期支援機制,讓主要照顧者也能獲得休息與自我照顧的空間。這樣的制度設計,展現出家庭分工不再只是責任的劃分,更是永續價值的實踐。他們的故事不僅溫暖動人,也為我們帶來啟發—如何從日常生活出發,實踐性別平等與永續發展,並重新思考不同家庭模式在永續社會中的角色與可能。
楊姍樺副教授的伴侶萊西,在〈我家那位女科學家:沙發馬鈴薯的觀察日記〉一文中,以輕鬆幽默的筆觸,帶領讀者從她的視角認識那位看似嚴謹、其實親切可愛的女科學家。從會議簡報到居家瑣事,科學悄悄滲入她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家中三隻個性鮮明的貓咪毛小孩,則理所當然地成為權力核心。透過萊西的觀察與分享,我們看見一段以理解與支持為基礎的伴侶關係,也感受到多元家庭組合中所蘊藏的溫柔與韌性。文章最後,她們也與大家分享了剛步入婚姻的喜訊,讓這篇觀察日記在笑聲與貓毛中,洋溢著幸福與生活的真實質地。
在〈老狗也要學會新把戲—談伴侶轉職的心態調適〉一文中,《女科技人電子報》總編輯洪文玲老師的伴侶—也是她在工作上的長期夥伴,王治平副教授,分享了當伴侶轉換職涯跑道時,自己在心態與生活節奏上的調適歷程,更重要的是學習放慢腳步,與伴侶一同面對轉變。每天一起吃早餐,成了他們最有儀式感的日常時刻,在一杯咖啡與簡單對話中,維繫著彼此的連結與情感。他以溫柔的耐心與細膩的體貼,不僅分攤生活壓力,也接住洪文玲老師在轉職期間的煩惱,成為她在高壓職場與轉變歷程中最堅實的依靠。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在一段成熟且互信的伴侶關係中,支持不僅是實際分工的合作,更是一種在情感上彼此承接的默契與陪伴。
本期電子報帶領我們看見多元家庭組合與分工模式的豐富樣貌,也呈現伴侶在面對職涯轉換時,如何以理解與支持共同走過調適歷程。這些真實而溫暖的故事,不僅展現了親密關係中的協力與信任,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家庭和伴侶在科學工作者生活中的角色、意義與影響。同時,另一篇專題報導則從創新的傳播策略切入,帶我們認識女科技人的研究軌跡與生命歷程,展現融合生活與專業的多元樣貌,為科學社群注入更具溫度與彈性的新視角。
願這些故事陪伴你一同度過美好和浪漫的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