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喜歡魚 精選

2019.01.13   謝侑陵|紅美水產,海鱺養殖業者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編按: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又是闔家歡聚享用美食的時候。《女科技人電子報》訪談海鱺養殖業者——謝侑陵,與讀者分享從事專業水產養殖的歷程。

繞著水族的學習生涯

我是高雄左營人,從小就很喜歡墾丁,覺得海面下的生物很誘人,所以讀了嘉義農專養殖科,畢業後回來就讀高雄高雄海專養殖系二技部。因為喜歡做實驗,進入張朴性教授的實驗室,學習魚病的基礎研究。畢業前海生館的經理來上「水族館管理學」,老師就推薦我去海生館,順利從事我的夢幻工作。

我是海生館第一批養殖水母的專職人員,當時觀賞水母很熱門,但都要靠活體進口,價格十分昂貴,因此海生館聘專職人員來繁殖水母,養多了還能餵翻車魚。當時正準備要蓋三館,裡面有一個代表億萬年前的水族缸,需要大量的水母來呈現水母海的樣貌。當年買了很多書,也參訪了許多水族館,可惜我沒有執行得非常好。各水族館大家都越養越小,找不出原因,牠到底是需要什麼營養呢?原來30公分的水母會養到只剩下5、6公分,然後就不見了!
 
後來因為經濟考量,我轉到高雄長庚醫院當研究助理,從事整型外科、肝臟外科、心臟內科的組織切片跟小老鼠活體實驗;也是因為我待過魚病實驗室才有這個機會,否則要跨入醫學研究是滿困難的。做了四年的後跟養殖系同學結婚,婆家也從事養殖業,我對養殖的興趣還在,所以我們就一起養海鱺。


專業養殖的例行公事

養魚其實比想像中乾淨,管理良好的養殖池只有海水的味道,比起養雞/豬/牛來說更乾淨、安靜,清理排泄物也簡單。專業養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一個完整的週期,從魚苗養到可以販售的大小,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農曆新年是一整年需求量最大的時候,屆時夠大的魚就賣出,不夠大的魚集中,將其他水池淨空、曝曬、消毒,到了三、四月再放新的魚苗。

養殖期間的例行公事一日都不可偷懶:因為不想曬太陽,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餵魚!再來是水質控制,經過了一整天,可能池內藻密度會上升,要排水再抽海水進來換水。巡池也要觀察魚的狀況,海鱺會玩、會打鬧,就表示很健康。另一種常見的養殖魚-石斑的行為就不一樣,若看到石斑浮到水面表示生病了;養不同的魚種需要不一樣的經驗。

因為海鱺魚是高溶氧性的魚,水質要求很高,到了下午我們把進水量調小,等到太陽下山大概晚上七點再去觀察一次。那時因為沒有光合作用了,如果魚有缺氧或寄生蟲的情形,就可以從行為上面看的出來。也因為每天都要觀察魚兒,所以不太能夠走遠,雖然現在有遠端監控的設備,一來不便宜,再者如果養殖池發生狀況,還是必須趕回來,所以我們仍以人工照顧為主。畢竟專業養殖還牽扯到環境、風向等數據,吹南風或吹北風,該給魚調整水量或是溶氧、飼料等通通不一樣。這些就是老一輩講的經驗,不是單純儀器可以測得出來的。


水產養殖現況

我所接觸過的水產養殖業者,有一些是認為這個產業潛力無窮,抱持做吃的不會失業而投入的;但多數人是從小看著父母做而繼承家業,還有一些是對海洋生物有興趣的。有些年輕養殖戶儘管已經每天顧漁塭,還要在家裡養缸觀賞魚,長輩無奈的說:「每天都看到魚,氣死了!」(笑)。

如果想要進入這個領域,技職體系學得比較快比較多,因為課業壓力相對比較輕,每天就可以一直養魚、或學如何孵化魚苗、如何強化浮游生物等等。如果浮游生物更營養,魚就更健康,這些乍聽之下是細節,但卻挺重要的,是環環相扣的。專業系所也會教重要的基本概念,海生館的經理就說,水產系的畢業生,可以直接上手,只要指浮游生物在哪一缸,就可以自己去操作了!養殖系的專業就是把生物照顧好。

女性從事養殖業最大的挑戰是體力負荷很重,因為目前常規的一包飼料就是20至25公斤,需要全部倒給魚吃,體力上需要一定的標準。當然也不是男生就一定有力氣,我先生剛畢業的時候也很瘦,每天搬飼料當重訓。


政策與環境

104年底去屏東漁業協會辦事時,得知有「產銷履歷」免費補助方案,「歐盟水產品認證」也可以一起做(「產銷履歷」就是依照歐盟的規範來設計的),所以我們就一起申請。從開始紀錄水質等等所有的資訊,因為我跟先生是養殖科班出身,想用比較條理化的方式來管理,將養魚科學化。不過我也觀察到,只有年輕人會參加「歐盟認證」或「產銷履歷」的課程,有這個動力想去上課,想進一步跟政府交流,配合政策來提高台灣農漁業的品質。有的長輩會說:「我去那幹嘛?魚就是這樣子養」。去上課幾乎都是30到50歲,和極少數60幾歲的。但想要跟歐美做生意,就要有「產銷履歷」、「歐盟認證」,少數參加課程的前輩們的思想跟年輕人比較像,會比較認同藥放少一點、或者是魚苗的健康管理。

每次的「歐盟認證」課程都是大家交流的好時機。除了我們這些繼承父母漁塭的個體戶以外,還有養同樣魚種的青年團體,有的成立產銷班,好朋友可以一起接案子一起供應漁獲,這也是年輕人有系統的力量集結。再者就是像恆春海洋這類公司,是企業其中的一個事業體系,請養殖專業的員工,就會有人負責網路行銷或者是「產銷履歷」,他們也比較重視品質。

可惜現在申請認證需要收費了,基本至少六萬。我認為有政府補助很重要!因為一般養殖戶的魚都是銷到魚市場,對「產銷履歷」毫不在乎,開箱就是看鮮度、看肥美度、聞起來有沒有異味,就算箱子外面貼了「產銷履歷」,也不受重視。就算是獨立賣,有「產銷履歷」的價格也不會比較高,除非消費者有同樣的理念,不然大家都希望便宜就好。台灣的「產銷履歷」還沒有做到像日本貨一樣有品牌的認同感,業者就更不想自掏腰包做「產銷履歷」。

    而「歐盟認證」更是受到距離、運費和產量的限制,因為一次供貨出去可能要一個貨櫃,要能做到生產量和供貨時間,這就是供貨穩定度的問題。像南美洲已經做到了海上箱網,保證一整年都不會中斷,台灣現在漁塭的場地還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有一些人離開「歐盟認證」,因為就算取得認證也交不出貨。

以目前的市場來說,我們光是國內已經供不應求,台灣七成的海鱺甚至已經由中國進口,主因還是自然環境的限制。三年前我們可以買得到兩萬尾魚苗來養,現在只買得到兩千尾,因為魚苗業者也做不出來。除了水質會受到自然環境的暖化與污染的影響,也越來越難以捕捉到野生魚種來豐富基因庫,近親交配之下的魚苗很容易畸形或早夭。因此,對於養殖須要有正確的觀念,並非海裡沒有魚,我們自己養就好了!養殖漁業與大自然還是環環相扣著。


展望穩定未來

現在政府朝向更制度化的方式來管理養殖業,我認為是件好事。現在要取得「產銷履歷」或「歐盟認證」,魚池的地目首先要合乎規定,不能像以前隨便挖個洞就開始養,這有助於穩定價格,不會一窩蜂就搶著養,養得亂七八糟,能不能吃也不曉得。有認證地目有規劃,這對專業養殖業者是好的,第二代的養殖業者都開始有意識,我們希望把養殖水產品做成精品,像外國貨那樣的高品質。

我們未來希望讓魚苗能穩定生產,創造更自然、更天然的環境來養殖。就像人在學校感冒機會會升高,魚也一樣;海鱺很輕鬆的時候是灰色的,高密度時牠比較容易緊張,當海鱺緊迫時會變黑,所以看顏色就可以知道牠現在的精神狀態。就跟人類吃香蕉能抗憂鬱一樣,我們把一些天然的食物加在飼料裡,可以讓海鱺比較不憂鬱、抵抗力更好。嘗試之後發現很有效果,跟以前長輩在養的時候,減藥了四分之三!除了節省成本以外,管理也變得容易,更不用擔心無法通過檢驗。而且雖然外觀上看不太出來,但吃得出來!很多消費者都反映魚的品質變得更好。所以如果想要吃到更有保障的水產品,有一些政府輔導的產銷班正在規劃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裡面賣的通通都是認證過的產品,是一個好的管道讓消費者辨識選購,為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共盡一份心力。

 

4581 最後修改於 %2019.%01.%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