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離開資工的既定軌道:慢下來,讓創造發生 精選

2025.04.14   劉光容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專案秘書
刊載於專欄 生命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8期生命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8期生命

慢下來,讓生命中有些空白,有些創造可以發生,偶爾在加班瘋狂的日子裡,會想念漂浮在海上的時間,想像陽光照射在臉上,海浪在我耳邊低語的觸感,某部分的我可以回歸到很純粹、很平靜的狀態。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故事是從離離離島開始的。那年起風的日子,我來到馬祖的東莒島,可謂在歐亞大陸的離(台灣)離(馬祖)離島(東莒島)。那年我工作離職後,用「以X換生活」的名義來到島上,X自己定義,就是「以專長換小島生活」的意思。當時,島上還沒有便利商店與現在追藍眼淚的人潮,居民只有百來人,旅行團往往安排以機車半天環島的行程,我待了八天。

我從來沒有經歷過沒有任何原因去做某件事,當時其實也不太知道為什麼要去小島上生活,但就是這生命中的百分之一,改變了我。

在島上我耍廢、睡午覺、曬太陽、看海、看夕陽、看書、用著不多的食材想著晚餐要做什麼料理,看似根本沒做什麼,但同時也看見了相似的年輕人對生活有不同的想像:藝術家在島上執行駐村計畫,年輕人以專長換生活,天氣好時就去海裡游泳,沒事時就在島上散步陪阿姨聊天、種菜。我以為我也用專長為小島貢獻了些什麼,但其實我才是被滋養的那一個。

當年,我原本以為放假的日子很快就會回到正軌,但隔不久遇上家人驟逝,後面一切都變了個樣。後來,看到當時「換生活」計畫窗口的臉書資訊,我來到花蓮展開一段意料外的生活。

那是兩個月住在花蓮的暑期營隊,主要任務是出海觀察鯨豚並紀錄,其中每週穿插環保、登山、抗爭開發等花蓮在地議題的課程。因為這個營隊,我接觸了更多花蓮在地的議題、認識了重視環境的組織與人們。那是我曬得最黑的暑假,時常騎機車穿梭於花蓮港和市區、壽豐,儘管窮得要命,到處找打工,但花蓮的寬闊、清澈的空氣、自由的感覺,吸引了我。營隊結束後,我開始在花蓮找工作安定下來。

雖然工作忙碌,我為了在陌生土地上建立自己的連結,我開始舉辦「小廚房計畫」,就像那些科技巨擘的創業神話都從車庫開始,而我的創造,是在廚房啟動:在每兩週的其中一個晚上,下班後約朋友們一起煮飯、吃飯,交流聊天,飯後再一起共同做一些任務:做手抄紙、染布、作精油蠟燭、絹印、釀酒等等,我找機會把大家聚在一起、創造關係,把我更牢牢的留在花蓮。

說真的,從 23 歲在東莒島換生活開始,我隱隱會有種不自在、害怕的感覺。我害怕人生列車離開既定的軌道,會失控翻覆,也許會再也找不到工作,落入貧窮的可能。18 歲以前的我住在台北,每天往返家中與升學導向的學校,生活充滿讀書與考試;擠進前段大學的資工系後,每一天都為了出社會後要進入 Google 或微軟這樣的公司而努力。但當自己把自己放在沒有目標的日子時,卻在不安害怕中,看見緣分向我伸來好多雙有力的手,一手傳一手地,把我帶到了花蓮,把我留在這裡,受盡風土滋養。

2022 年,回到台北生活時,我感覺我從六年的花蓮生活帶了一點不同的「什麼」回來。我情願慢下來,生命中有些空白,有些創造可以發生,偶爾在加班瘋狂的日子裡,會想念漂浮在海上的時間,想像陽光照射在臉上,海浪在我耳邊低語的觸感,某部分的我可以回歸到很純粹、很平靜的狀態。回想起這些日子,好像是把自己放到離離離島之後,在小島上發現了豐盛美好與安定,我不再凝視那些眾人嚮往的目標,我不再以離島定義我自己,我駛離既定的軌道,得到更寬廣的人生可能性。

 

 

194 最後修改於 %2025.%04.%14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