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靜水流深,在水之道上的公務旅程 精選

2025.09.15   郭純伶 | 水利署組長
刊載於專欄 職涯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2025年0823豪雨事件時,接受新聞採訪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3期職涯專欄) 2025年0823豪雨事件時,接受新聞採訪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3期職涯專欄)

這些不為人知的水故事,多是沒有掌聲的公務工作。但歲月靜好,總要有人負重前行。公職人員擁有權力,是為了服務大眾,更是為人、為土地、為下一代深耕的修行者。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今年七、八月,臺灣接連遭受丹娜斯颱風與0728豪雨侵襲,中南部災情頻傳,新聞畫面不斷播送淹水景象,畜牧場損失慘重,水域光電設施亦受重創。貼心的學妹傳來訊息:「每天看台灣新聞都是中南部的大雨一直下,可憐的學姊一定很忙。」當高層奔走勘災慰問,鏡頭之外,總有一群人逆風前行,日夜奔走於搶險、救災與復原,這就是水利人的日常。

我唸書時主修海岸工程,考上水利高考時正任職於工研院,因思鄉而放棄研究工作,轉而投入公職。進入水利單位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並非朝九晚五,逢雨必須值班,行政流程繁瑣,遠超出我原先的想像。幸而水利範疇極廣,同仁戲稱:「除了風水不管,其他與水相關的都要管。」因此,我歷經水文觀測現代化、地層下陷防治、深層海水技術研發、科技化防災、水資源循證治理、再生水資源發展等領域,樂於把每個業務都當研究來做。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些年來,從山巔的水庫到城市的河川,再延伸至浩瀚的大海,每天都在「遊山玩水」。與水交錯,讓人感受生命的真實存在;徜徉其中,讓人在智慧的長河裡不斷成長。曾想,若留在工研院,或許能取得博士學位,在研究領域深耕。但如今,我感謝25年前的自己,選擇讓研究落地,貼近人群。

近來高鐵調整自由座政策,反映民眾對高鐵的高度依賴,而這背後,要感謝自2011年起默默投入高鐵沿線地層下陷防治的無名英雄。初接觸地層下陷業務時,曾覺得那是深陷地底、看不見希望的工作;直到行政院核定專案,兩位學界政委結合理論與實務,推動地下水水井封填、輔導農民轉作旱作、移除路堤荷重,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成功控制下陷速度,守住交通命脈。當時身為科長的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自己能為國家盡一份力,也見證制度與科學結合的力量,讓公共建設得以長治久安。那段辛勞獲得獎項肯定,也讓長官看見默默付出的我。

之後我獲得拔擢,出任中央水利防災部門主管。三年來神經緊繃,半夜聽到雨聲便驚醒:哪裡又淹水了?是否需緊急應變?2018年0823的豪雨,就如同今年0728豪雨般,雨彈綿延不絕,我連續八天駐守大坪林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線負責搶修、救災、復原,後勤指揮中心協調調度資源,哪裡需要就往哪裡調。想起2017年我曾代表機關前往屏東空軍基地致贈感謝狀與加菜金,聽著空軍軍官分享莫拉克救災點滴,驕傲地展示勳章,我卻因自覺貢獻不多而汗顏。2018年的0823任務結束後,我收到一顆象徵平安的蘋果,也為自己掛上一枚「為民服務八日」的勳章。

在空軍屏東基地聽取空中增雨簡報

水,太多令人畏懼,太少又讓人煎熬。接掌中央水資源調配業務後,每逢久旱無雨、水庫水情吃緊,便深刻體會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去年春季,北臺灣一度面臨乾旱風險,所幸有前輩面對2021年百年大旱的經驗,我們就每日監控河川與水庫數據,結合氣象預報科學化預測水情,提前協調水資源調配,多找水、多調水、多省水三管齊下,讓危機在無聲中解除,民眾「無感」,卻深受其惠。

水資源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百年大旱時,一條水管救全世界——桃竹幹管將水從桃園送往竹科,保住晶片生產,撐起全球科技產業。然而,半導體產業用水龐大,供水壓力日益加劇,引進再生水成為解方之一。雖水價高於自來水,缺乏誘因,但百年大旱成為轉機,高科技產業開始接受穩定水量的再生水。當時主管再生水法制的我有幸參與立法,要求每日用水逾2萬噸的大用水戶須使用半數以上再生水,避免工業用水排擠民生用水,這是公務員在體制內,運用技術與法制引導水資源合理分配的實踐。

荷蘭參訪小孩堤防

這些不為人知的水故事,多是沒有掌聲的公務工作。但歲月靜好,總要有人負重前行。多年來,在水災、旱災中為民服務,在體制內以制度引導水資源分配,為國家發展盡一份心力,讓我深深體悟:「人在公門好修行。」公職人員擁有權力,是為了服務大眾,更是為人、為土地、為下一代深耕的修行者。

 

53 最後修改於 %2025.%09.%15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