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收(得)與放(失)之間

2017.06.06   蔡曉雯|長庚大學 生化與生醫工程研究所 教授
刊載於專欄 家庭

五月,一個提醒眾人感念母親辛勞的月份。坊間各式各樣的送禮促銷活動以及針對女性需求琳琅滿目的優惠,各級學校也藉機規劃一系列活動讓孩子謝謝媽媽的辛勞。

今年兒子將進入中學開啟另一段學習歷程,意謂教養型態將從兒童模式轉換成青少年模式。所以在享受五月溫馨氛圍之餘,也藉機回頭想想自己這幾年的兒童照護模式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哪些色彩?享受育兒的過程嗎?在與自我成就間的取捨是否不後悔?又為自己留下了哪些?截至目前為止,對於錯過些許機會換得陪伴孩子成長,是的,自己覺得還滿值得的;是的,還滿享受育兒過程,雖然途中少不了汗水與淚水。尤其看著幾乎是自己翻版的女兒對人事物的反應,已經分不清是她學我還是我模仿她了。

有朋友曾問過,她真心了解孩子成長僅有一次,錯過就沒了;但很多職場的晉升機會也是僅有一次,錯過也是沒了;孩子還小時什麼都不懂,錯過為什麼可惜?長大懂事有記憶時她就會在身旁了,為什麼大家都說無法彌補?為什麼總是要犧牲大人成就小孩?她也是戰戰兢兢才爭取到的機會啊!是啊!我也曾問過同樣的問題,但沒標準答案,取捨之間的得失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另一條路會比較無怨無悔?可以各自精彩?可惜的是,教養沒回頭路,只能堅持選擇繼續往前走。

這幾年從小孩身上學習到的課題是:在一個標準下「因材施教」是極難達到的。對循規蹈矩的哥哥和天馬行空的妹妹,制定各自的行為準則會被抗議不公平;規定雙方可以各自符合的標準時,就準備接受各式各樣的質疑以及訓練辯才了。光這兩個都搞不定,想對一個班級或對所有研究生做到公平或讓學生無怨言,壓根覺得是極限挑戰。這幾年課綱的更迭讓小學教育更多元,曾經為了幫忙架構孩子的報告費盡心思尋找素材,但同事說「小學生功課不用太在意」,隨便呼嚨一下就好。我覺得奇怪,如果從小就體會到對指定報告可以敷衍,那怎麼期待他們長大後對作業會盡心盡力?讓他們知道作業要自己完成,我們只幫忙買物品和給意見,能體會多少就做多少能力範圍的事。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還真不是我僵化的腦袋與被制約的能力所及,總有驚喜出現!到現在兄妹倆已經會自己規劃寒暑假報告內容與如何落實,想來我悠閒的日子不遠了!

教養課題我覺得因為個體差異所以完全無法複製,相同問題可以參考解決方法嗎?或許可以,但是還要針對當下反應條件調整參數(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有預期成效。無論如何教及養對現在雙薪家庭來說問題應該不大,老是覺得精力耗盡的主要原因我覺得在於除了孩子之外,還有處理不完的家庭瑣務。維持一家的秩序與整潔,真的需要家庭成員共同付出與努力,當然偶爾得降低標準。心得來自於去年因為先生的時程無法配合,所以就自己帶著小五和小三的兩個孩子出遠門休假進修一年。同時先生也說因為無法一起出門所以提供的任何意見都是於事無補,想想也是沒錯。一家人不比一個人,又想要在學期結束後無縫接軌,可以想見雜事多如牛毛。但是從出門前規劃自己和孩子的所有相關人事物,到我們三個各自帶著滿滿歡樂回憶與豐富收穫結束旅程,平安快樂回家,從空房子到添購傢俱安心生活,再到上網全數賣出;一切的一切從無到有再到無,這一年的所有事物我們三個一起策劃並執行(當然不可或缺的是當地新舊朋友的鼎力協助)。

對孩子們而言,除了一年不同文化的經歷,以及了解事前規劃與如何落實執行的種種細節外,面對所有不可知的勇氣與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應該是我最想傳遞的,而且相信他們應該也接收到了。上個月小六的兒子參加三天兩夜的畢業旅行,他自己整理行囊背包,不假他手;期間他對於同學天天打電話回家十分不解,我問他「為什麼不打電話報平安?」,他卻反過頭說「全班一起出去怎麼會不平安?有事老師自然會聯絡,而且分享旅行種種是回家後的事,妳都不懂!」是喔?看起來我的小男生長大了,有信心自己面對陌生環境了。還記得剛告訴他要帶他出遠門時,哭得稀哩嘩拉擔心沒朋友、食物吃不慣、會有不一樣的傳染病等等,到現在說我都不懂。失落嗎?他不再那般需要媽媽了?還好,看著他的獨立是雀躍的,而且我相信在未來人生旅途上的各式議題,他還是會需要我的意見參考的;不怕嗎?世態炎涼啊!怕極了,可是我只是放手沒有放棄.再三的叮嚀與持續的嘮叨是不會間斷的,重要的是當他有信心勇氣踏出時,自我警覺及保護力自然而然提升,因為無人可隨時依靠了;想想當年離家北上求學時不也是如此。

而我的小女兒看著媽媽在國外白天依舊上班,張羅她和哥哥學校種種事物,還不忘安排假日出遊的生活節奏之下,更盡己能的當小幫手從除草,洗碗到整理家務用品都難不倒她。品質雖然還不夠好,但心甘情願分擔家務已是難能可貴,是我的歡樂小幫手,最開心的是她自己說是我的最好朋友。相信他們的能力,他們就可以做到能力所及的部分。以前總以孩子還太小不敢放手,凡事親力親為弄得自己疲憊不堪;這一年之後我體會到父母信任孩子的能力是他們產生自我肯定的重要因素,而孩子也完全了解家庭瑣務是一起生活的人共同責任。回來後,他們依舊會幫忙維持還會要求爸爸不要搞破壞,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現在多數父母對孩子的焦慮一直延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很多老師都說大學生宿舍的內務雜亂無章,因為多數大孩子不會雜務自理(尤其是男生)。也因為如此,很多家長甚至不讓孩子住宿舍,擔心什麼我想像不到只覺得好可惜!大學生活中除了社團外,住宿舍是一種無法取代的體驗。如何和陌生人協調作息、空間分配,以及朝夕和樂相處;同時必須自理所有日程所需,宿舍絕對是個極佳的訓練場所。髒亂中,自然要會尋找平衡及法則,因為必須要共同生活。所以,放手讓家庭所有成員共同分擔維護責任吧!雖然不盡理想,但差強人意又何妨?是吧!就足以有浮生半日閒了!

3829 最後修改於 %2017.%06.%06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