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E女力論壇紀實 精選

2023.03.14   李典儒|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刊載於專欄 會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2022年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第39屆全國學術研討會中,特別舉辦「機械女力發展交流會」,邀請機械工程學系相關的五位女性教授,分享各自的求學歷程與職涯經驗,同時也回應女性身分在機械領域的現狀及反思。以下內文,為整理交流會上五位教授的精彩分享。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CSME2022—機械女力發展交流會」

 

主持人: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 黃馨慧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陳致真 教授

 

講者: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張秉純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李典儒 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林苑婷 助理教授

國立聯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李羿慧 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阮于軒 助理教授




開場



黃馨慧老師:

今天是女力論壇的第一屆,很開心有這個機會讓大家一起交流,想當時在當學生的時候,班上女學生都只有一兩個,感覺有點孤單。現在發現原來在機械領域裡的女生居然有這麼多,可以集合起來進行交流,這樣子的動力其實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是一個可以抒發並討論合作的平台。這個會議要特別感謝「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支持以及活動上的協助,也大力幫我們這個論壇宣傳,希望明年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活動。今年我們特別邀請了五位新進老師,年輕的新血,從不同的學校來與大家分享過往求學、就業、到現在返校任職的發展過程,希望給在座所有性別的先進與同學可以互相學習並討論經驗。



第一位講者 張秉純老師:

大家好,我是台大機械工程學系的張秉純,今年二月上任,之前2008-2014是在台大機械念學士與碩士,是在黃光裕老師的實驗室做研究生,剛進碩一的時候實驗室男女比例蠻平衡的,兩男兩女。畢業之後有當一年助教,在那之後因緣際會下去台北慈濟醫院當研究助理,研究方向為量測患者有退化性膝關節的症狀在術前術後的足壓的差別,跟我在碩班的研究領域差別較大,碩班的研究是關於表面輪廓儀,在慈濟醫院學習到臨床試驗與復健的相關領域,這些經驗讓我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班,專攻領域為「復健機器人(rehabilitation robotics)」。

 

在博班一開始著重於頸部運動輔具的設計開發,為延續實驗室學長的題目,我將此研究題目擴大到治療小朋友的療程,像小朋友特別是剛出生的嬰兒,會發生頸部偏移的狀況,在這個情況下就有更多與人體相關的研究經驗,也開始接觸頸部運動感測的裝置,也因此了解更多跟人體身體部位互相配合的動作,以及量測生理訊號的方法。例如有些患者失去某些頸部活動功能,利用眼睛神經來重新控制頸部活動,這是我博班主要在做的計畫。後來也有接觸到教授給的其他題目,比如說跟爬樓梯的相關生物力學研究,使用線驅動的方式去控制骨盆的活動,去研究如果在骨盆上施加不同力量的情況下,對於爬樓梯有什麼影響,希望可以幫助某些病人恢復爬樓梯的功能,進行良好的復健。

 

進博班的時候,實驗室的女生大概只有一兩個女生,從我之後,教授就收越來越多女生,畢業的時候實驗室的女生比男生還要多,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情況;跟以前相比比較不同的是,現在對女生來講,不太會有整個實驗室都是男生的情況,女生也多了很多跟同儕討論的機會。



黃馨慧老師:

秉純老師,請問可以分享一下求學與工作上的挫折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嗎?



第一位講者 張秉純老師:

在做跟人體實驗相關的計畫,常常會需要跟患者與醫生互動,博班的時候為了適應國外環境變化壓力之外,自己努力表現以爭取老師對自己的肯定。在進行計畫的時候,有些患者會真的比較願意信任男性研究者,可能同樣我跟男性研究者是執行同一個計畫,但患者可能從頭到尾只與男性研究者互動;也會有遇到情況,只有我自己要去執行人體研究計畫的時候,合作的醫生會有比較不一樣的態度。但對我來說,我就是把我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讓對方知道自己有真的在做事情,藉此得到認同,慢慢獲取對方的信任。這是我自己的應付方式。



黃馨慧老師:

歡迎第二位講者。



圖: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李典儒教授。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第二位講者 李典儒老師:

各位老師好,很開心在這個場合見到所有老師,也很感謝老師們創立這個平台給我們這些新進老師有個地方可以介紹自己,也很開心看到許多工程領域的女老師可以齊聚一堂互相討論學習。我本身是台大機械系學士碩士畢業,於2015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念博士班,待完一年博後之後到加州矽谷工作兩年。

 

在博班的研究主軸比較偏在醫療器材的研究,我們把自己歸類在生物製造,也就是利用傳統的製造力學來解決臨床問題,利用工程的角度來切入並探討臨床問題發生機制。我博班的題目是「生物採樣針」,把金屬切削換成人體組織切削,用力學分析角度來解決臨床問題。主要解決的問題為採樣針的針彎曲於定位精準度的影響,比如說我們透過醫療影像或抽血發現有疑似癌變組織的存在,那我們就會需要利用採樣針在目標位置進行採樣以提供最後的診斷,但我們發現在過程中,採樣針很難準確地抵達目標位置,那會造成延誤治療以及假陰性的結果。我們解決的方法是透過數值模擬以及人體組織的實驗去分析,團隊也很幸運獲得密西根大學醫院的支持,可以直接在大體老師的組織上進行測試。最後也與公司團隊一起研究進行產品創新開發,最終研究成果有成功提出一準確並保有組織採樣量的採樣針裝置。

 

到了加州工作的時候,我是在一間醫療新創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主要的產品是治療腦瘤的放射線機台,機台特性為自屏蔽的結構,也就是機台本身不需要特別設置的空間,醫療人員可以站在旁邊進行操作,用意在於減少空間建置的成本。

 

今年8月有幸加入台大機械當助理教授,發展的主題就會比較偏3D列印,因為之前在醫療器材研發的過程中,有大量應用到3D列印技術,它可以達到傳統製程無法完成的設計,所以希望在這個主題上面深耕。目前實驗室發展方向除了延續之前醫療器材的發展背景,著重在利用3D列印技術實現創新醫療器材設計,另一方面會著重在應用智慧製造的概念,著重在製程控制以及品質監控等功能,將3D列印智慧化。

 

最後也想分享一下,身為女生偏少數族群在這個過程中,呼應秉純老師說的,在很多開會的時候,整個開會就只有我一個女生,甚至我在公司的時候,整個硬體部門三四十個人,只有我一個女生。我應對的方式,就是營造自己的態度,不把自己當女生。我覺得不要把自己當女生或是男生,你們就是同事一起在討論,我發現其實把態度擺出來的時候,同事們就不會忽略你的聲音,會願意把你當成一樣的人一起討論。我也是一開始有當菜鳥時候,身為華人女性,身在一群美國白人男性的會議,變成整場沒有人願意理我。後來發現這樣子不行,所以有努力訓練自己外放一點,不要去設限自己的性別定位。發現嘗試之後,不論國籍及性別,其他人都會願意聽我說話、跟我交流,這個態度的轉變對我整個職涯的發展帶來很正面的影響。



黃馨慧老師:

李老師提到,性別不是特別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歡迎第三位講者。



第三位講者 林苑婷老師:

各位老師、同學、產業先進大家好,我是中央大學機械系林苑婷老師。今年才剛到中央任教,主要是在控制領域,中央的系統組裡面。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屬於「智慧系統」,包含智慧載具與智慧加工器具的領域,研究的發展背景由我自身經歷出發。

 

過去大學與研究所都是車輛工程系,在博士班時候才轉至機械工程研究所,我是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在求學過程當中,清一色大多都是男生,我念了班花保證班,大學、研究所、到博班都是班花。在念博班期間,一路走來都深怕自己在職場上適應不良,好像在游泳池旁邊練習動作的感覺練習了很久,很怕跳到水裡面真正游泳的感覺,所以在博班期間老師的建議之下,就努力嘗試去工作。我服務的公司是一間傳統產業,是位於高雄的明鴻工業,是一間傳統鋁壓鑄的公司,到迄今已經超過五十年的歷史。我到這家公司服務的時候,同事們和基層人員清一色都是男生,在接觸過程當中,給了我很多磨練和啟示,因為他們屬於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所以講話是非常真性情,有時候也會不小心講些不好聽的話,但他們並無惡意,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點不適應,但相處久了才會發現言語之下同事的原本個性是好的;在這過程中我也學會培養自己的心性,去分辨那些話語是善意還是惡意。其實性別這個因素在工作上,障礙並不是很大,雖然有些人會用既定印象,男尊女卑的觀念去對話,但我覺得那並不影響我在工作上的表現,我覺得工作就是就事論事,一樣可以處理得很好。

 

在整個工作過程當中,我是擔任研發主管的角色,主管的某部分職責就是拜託下屬可以完成交代的任務,準確執行工作獲得我們想要的成果,過程當中我練習了很多溝通協調的能力,如何取得這些傳統工業基層員工的信任,並配合我們的需求完成任務,讓這些「叔叔伯伯」練習做研究導向的任務,訓練他們也為他們帶來生活上的一些不一樣的挑戰與精彩的經驗,這是我工作的精神所在。我也在這磨練的過程當中,想辦法把研發的商品做出來,設法去產出我的學術發表論文,包含學理的部分,我也把過去的控制背景與當下碰觸的機械設計結合,又由於需要把產品做好,我也導入了人工智慧的概念,協助傳統工業轉型,例如設置智慧品質監測的系統,讓此過程不會受到人力短缺的現象。這整個智慧系統的整合流程就構成了我的博士班論文,順利畢業。最後在博班指導教授的鼓勵之下,投入學界,我也想說試一試無訪,最後幸運獲得中央大學教職的機會,中央大學非常有勇氣錄取我。現在在中央大學領域的專長就是智慧系統的開發,希望藉由過去的經驗把我學會的機械設計、控制、與人工智慧整個部分做結合,也是未來想要發展的方向,包含智慧載具與智慧加工器。以上就是我的經歷,謝謝大家。



黃馨慧老師:

 剛剛邀請了三位新進老師來分享,接下來邀請我們的主辦方的新進老師,歡迎聯合大學李羿慧老師。



第四位講者 李羿慧老師:

各位老師、各位學生大家好,我是國立聯合大學今年的新老師李羿慧,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聯合大學,今年剛好是聯大主辦,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請大家多包涵。

 

我也是今年八月剛到聯大,我是聯大機械系第一個女老師,原本是聯合工專,創校以來第一個機械系的女老師,其實大家都對我很好也很照顧。我的大學和碩班是在台科大就讀,碩班老師是石伊蓓教授,那時候受到石老師很多的栽培,我畢業的時候其實沒有馬上念博班,有先去業界,因為那個時候覺得好像無法想像女生念機械博班,但是石老師把我的論文拿去參賽,那一年就剛好得獎,去領獎的時候又碰到了老師,老師就鼓勵我去念博班,我後來就去中正大學念博士班。博士畢業之後,做了兩年博後,很幸運今年就來到了聯大。我做的研究領域就是跟齒輪相關,從大學專題到碩班都是做跟齒輪設計相關的研究。我碩班的時候三個同學裡面有兩個女生,念書的時候女生真的是少數,碩班的時候反而女生比較多,男同學變成是少數;碩班的另個女生夥伴也很不錯,研究的時候大家相處都非常愉快,大家都會互相幫忙,男同學也是相處融洽,很照顧我們。去念博班這七年的時期,班上也幾乎都是男生,碩班學妹也很少。在中正念博士的時候也是齒輪設計相關的研究,博班指導教授比較是發展工具機方面,所以我做的方面也是比較偏製造,會進行實際上的機台操作,但女生在操作機台上面,雖然我都自己做,但由於體型比較嬌小,還是有些實務上的限制,比如說機台很高,我沒有辦法放置夾製具。後來研究比較屬於製造這塊領域,目前設計與製造都有涉獵,後來到量測也有著墨,所以基本上就是整個齒輪產線的過程我都有從事相關研究。



黃馨慧老師:

雖然身材嬌小,但我們工作能力一點都不輸!接下來歡迎下一位講者。



第五位講者 阮于軒老師:

各位前輩還有親愛的同梯們大家好,我是台北科技大學機械系的八月份新進老師阮于軒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的領域是熱流方面,屬於熱流組,目前我的研究主要是偏城市環境,還有再生能源的部分。

 

以前從大學研究所都是從事跨領域的研究計畫,從航太系到能源與冷凍空調,都歸屬在熱流領域,比較著重於室內環境的部分。從碩論的時候,主要是在討論室外城市環境的方面,一直到畢業後,我去了香港理工機械系當研究助理,這時候又跨到了機械領域。到香港的時候幫老師寫了一個研究計畫案,是屬於香港政府的一個計劃,是在討論城市有沒有辦法可以引入再生風能的部分,討論先期研究的可能性,因為我做的是偏CFD的數值模擬,但也有接觸到現場實際量測方面,因為這個題目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環保議題,所以覺得可以往這方面繼續深耕下去。後來回到北科開始念博班,也有機會跟荷蘭Eindhoven那邊建築環境系的老師做建築物室內風與熱相關的研究,所以我念的是兩邊的雙博士學位,在去年年底畢業回來台灣,也很幸運今年八月就進了北科機械系,這是我大概的學經歷。

 

目前研究室的發展方向,因為之前一直從事CFD模擬的部分,討論在高層建築擴展中,還能夠維持永續發展的情況,會討論是否可以安裝城市風機的可能性。研究室目前的題目著重在安裝風機的效果,以實踐面為主下手,設法建立城市的微電網,雖然聽起來對於業界來說不太實際,但很適合學界投入大量研究,來設立長期研究的基礎。謝謝。



黃馨慧老師:

男女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先介紹一下我們另一位主持人,清華大學致真老師。



陳致真 老師: 

大家好,其實我回來台灣已經有十幾年了,目前在清大動機系就任,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參加機械控制學會,所以也跟大家一樣都是新同學!那我也來做個簡單的開場,像是女孩子在這個職場一樣,基本上很多人都是身兼數職,就算回來了好幾年,也是過著追趕跑跳碰的生活。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辦這樣的論壇,所以希望可以跟現場來賓交流,現場的老師同學也非常性別平等呢!




QA時間



黃馨慧老師:

有沒有人對在場五位新進老師的研究領域有興趣呢?



Q1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玄良老師:

大家好,我是高師大工教系林玄良,目前是承接教育部科技教育種子計畫主持人。現在政府在推國高中的女力科技,所以我今天除了來固力研究的成果發表,還特別來參加這個女力論壇,來聽這五位老師的經驗分享。我剛剛有聽到張秉純老師的實驗室女生比例越來越多,是不是能請在國外就讀過的老師,分享一下國外營造的學習氛圍是不是跟台灣國內有些差異?因為我自身的求學經歷,只要是有女生全部的人都會認識,全系只有那一兩位女生。台灣對女生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看似是非常不友善的,那政府想要在這個部分做改善,透過在國高中的課程規劃,希望能帶進一些不一樣的學習氣氛的營造,那是不是能請三位在國外的老師分享一下經驗?剛剛中央大學林教授也有談到在台灣業界的環境,傳產業可能對女生會有歧視的狀況,那是怎麼樣克服這個不一樣的環境,讓妳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林苑婷老師:

謝謝老師的提問,關於被歧視的議題,我自始至終沒有覺得自己被歧視,所以就沒有被歧視的感覺,我會把這些事情與個人及我區分開來,可能對方覺得男尊女卑,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所以就不會受到被歧視的感受,做起事情來就會比較得心應手,就事論事,這樣就比較容易克服每個困難。釐清他們為什麼會有男尊女卑的概念,可能是他在哪方面需要獲得什麼樣的利益,那我們搞清楚之後就看是否可以迎合他的需求就好,一起討論如何把工作完成。



李典儒老師:

我覺得林老師講得非常好,不要把自己當成是特別的女老師就好,其實到國外我們還會多了一層種族的歧視現象,但我有些克服的方式,比如說我把英文講得很快,講的跟他們一樣,講錯也沒關係,就像我們中文也會講錯,但我發現把這個態度拿出來後,美國人就不會特別的把你當成某個國家的人。我其實也有在美國機械工程學會舉辦女力論壇相關的活動,我們當時集思廣益發想到底如何鼓勵女生投入機械領域,現場一致認為用多媒體平台的方式,或是錄製影片,可以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比如,我之前在密西根大學的招生影片,都有讓女同學示範操作機台,或者是帶著很帥的安全眼鏡操作實驗一樣——我當年決定要念機械系,是因為我參加高中營隊,看到竹科的工具機台,覺得很帥——至少是那樣的一樣個畫面讓我覺得很帥我也可以去做,所以我覺得用影片或社交平台方式去宣傳好像蠻有效的,是我們之前與會人員討論出來的方式,讓女學生們看到,也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到!



張秉純老師:

剛剛其實有講到我跟患者之間接觸的狀況,其實大部分都是白人男性。我第一開會的時候,白人醫生先跟教授握手,再來是旁邊的學長,但到我之前就停了。我當下其實有被嚇到,但後來反正計畫是我在主導,跟其他兩位老師講的一樣,我就是把事情做好,有成果之後對方慢慢自然會跟你開始溝通討論。如果在曝光度上面,能有多一點女性從事工程研究或工作的畫面,相信自然能讓大家覺得這些事情不只有男性可以從事。其實不論性別,大家對於機械工程領域也有既定的黑手印象,所以其實我們應該從根本上來翻轉大家的印象,應該讓大家了解機械工程實際上在做什麼,其實機械工程是最根本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做!



清大 楊佩良老師:

我想分享的是,其實從制度上面的改變也有幫助,比如說政府機關或學校對於一些制度上面的改變,能增加對於女性工作者的協助。我有一次經驗是,跟張老師不太一樣,參加研討會的時候,某位學者只跑來跟我握手,後來回實驗室後,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討論這個狀況,覺得是不是可以當下讓實驗室其他男同學代為握手,來化解現場的尷尬與不適。另外在當我求職的時候,比如說我參加過美國教職補習機構的課程,他們有教你如何面對歧視性的問題,例如請問你家住哪裡? 或是結婚了嗎? 這樣的問題有時候是針對性別上的不合法的考量,那你也不需要給他正確的答案,你可以回答說先生在出差等等,不要讓這些不洽當的問題來減弱你能力的表現。所以我覺得其實可以從制度上來破解這些情形,像是師長或是組織可以去制定相關規定,相信可以協助到真正想投入工程領域的學生。



中興大學 蔣雅郁老師:

我覺得五位老師分享的經驗都非常堅強,其實我覺得女生不需要勉強自己當作沒看到這些歧視,因為這些歧視在制度上或環境上是真的存在的,我們沒有必要在這些歧視施加在身上的時候去忽略他,我們應該可以找相同陣營,甚至是男生,像he for she的概念,請他們加入我們,來找出環境下的這些缺陷,你就可以不用假裝自已不是女生,就可以覺得自己是女生很驕傲,有平等平權的環境,那這也是我們所嚮往追求的。那像剛剛李老師有提到因為身材比較矮小,有些東西裝不上去,這我自己在帶工廠實習的課程就有深刻經驗,比如說大型銑刀要裝在立式機床上,就對矮小或力量不足的女生來說非常困難,那我們怎麼樣可以藉由工程教育上面,藉由設計新型的夾製具,來弭平因為性別、種族或是生理條件上所造成的差異,或許這會是在STEM領域上面,對於硬體上的提升。那或者是可以透過不同的評分機制,比如說我大學的時候,很喜歡鑄造課,但是在鑄模的時候鑄沙非常重,而鑄造過程很注重時間,當我沒有辦法在鏟沙鑄沙的時候爭取到時間,我就沒有辦法完成鑄件。所以老師是否在設計課程中,可以納入多元考量的方式,我想這對於不同性別或甚至是身心障礙的學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阮于軒老師:

我想針對國外環境的方面來分享,因為我做的東西比較跨領域,會跟不同團隊合作。荷蘭很早就在推動性別平等的觀念,所以在學校體系裏面都已經是很平等的環境,遇到的問題反而是男生覺得自己很難找工作,所以我想這是另一個挑戰,就是我要更努力地去證明,我有能力可以完成任務,而不單單只是因為我的「女性」身分而得到較多的機會。



陳致真老師:

這樣子改變的狀況,需要很多不同層次的大家一同努力不分性別,也不會是一蹴可及的,我們可以從技術上、觀念上、社群媒體上,大家一起努力。那我們是第一次辦這個活動,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Q2 中山大學機械系 李伯軒老師:

我也是今年的新進老師,不過我是男的!其實我想要各大家請教的是,身為新進老師,我要如何去透過宣傳、研究方向或是個人風格,怎樣可以吸引更多女同學加入我的實驗室營造多元的環境?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去延攬到對機械領域有興趣的女性同學呢? 希望老師有一些想法可以分享。



女同學:

我是成大航太系的,我主要是看研究方向。但可能會排除環境不太好的實驗室,不分性別的綜合考量。



台科大 石伊蓓老師:

我覺得是要看緣份耶,因為像我收到羿慧和其他女學生之後,後面就有女同學開始陸陸續續跟著來



中山機械 楊老師:

非常感謝今天這個機會,我學習很多,今天有個很清楚的訊息,其實我們在這個領域裡面,不分性別,就是用專業的能力交流,但我也不可諱言地說,在我這個年代,小學五六年級後就分班了,就沒有女同學了,不可避免我們的成長過程中miss掉了很大一段,比如說握手,如果不是女生先主動我們可能也不敢主動握手,所以我們也需要學習來防止產生讓對方不舒服的狀況,建議接下來應該要有更多類似的活動,推動兩性平權、兩性互相尊重的活動,讓男孩子從小就可以養成跟女生正確溝通與交流的方式。那我也代表所有比較年長的男老師們,跟大家懇求,萬一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缺陷,萬一讓女性覺得冒犯,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都可以接受女性就直接講出來,直接與對方溝通。現在也慢慢沒有男尊女卑的觀念,從小學過後,唯一能跟女性相處的時間就是結婚之後,那我們家反而是女尊男卑呢!



參與者:

我想要分享的是,幾位老師都說出我們的心聲,我個人遭遇到的都是因為女生的關係被放大,這其實也是一個很bias的現象,我其實在很多研討會發表的場合,常常會受到一些男老師會有「原來女同學也可以做到這樣子的程度」的評論,所以我也很希望大家能以專業能力交流,回歸專業。那剛剛中山李老師也有問到,要怎麼去吸引女學生,我相信應該還是可以營造不要有過大差異的環境,就可以吸引到不同性別的學生。




結語



台大機械 黃漢邦老師:

非常感謝我們的黃美嬌老師來舉辦這個女力論壇,也特別交代我一定要過來聽。這邊也看到各位傑出的新進老師,在這邊我也想要呼籲一下,專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後現在到職場上面去的話,女性其實也是具有優勢的,不會備受歧視的。其實在美國不管求學還是求職的時候,minority的族群其實是有相當的優勢的,比如說黑人女性,所以會有求職上面的一些福利保障。我自己的女學生在日本工作,也是眾星拱月,大家都蠻照顧她的。我的實驗室每年至少都會有一個女研究生,那我去年就有兩位女學生,我實驗室讀碩士可以一年或兩年畢業,大部分都是兩年畢業,但到目前為止可以一年畢業的三位學生,都是女學生,所以我覺得專業能力其實是最重要的,不用考慮太多!其實剛剛中山機械楊老師也有提到,我們的生長環境比較少跟女性接觸,如果我們說話上比較直接有比較冒犯的地方,可能要請女老師和女同學多多包涵。

 

今天也非常恭喜蔣雅郁老師獲得今年優秀青年工程師的獎項,也很感謝這麼多女性學者來參加這個研討會,為更多女性來發出更多的聲音,鼓勵更多女性投入機械工程領域。想再次強調現今女生其實發展上是有優勢的,並沒有太多歧視的現象。謝謝。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2584 最後修改於 %2023.%03.%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