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比的專業性?!—女多男少的護理界的思考 精選

2019.08.14   盧孳艷|康寧大學教授創新管理學院院長(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所教授退休)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環保署連續兩屆在14位外聘環評委員中,都僅遴聘1位女性,樣板意味濃厚,因此引起婦女團體不滿,我也來分享一下在女多男少的護理界的經驗。

男性占3%的護理界有1/3的男性委員

 

幾乎全是女性的護理界,是我一生的職業,最新統計數字顯示108年8月男性有5,176人,是全部護理執業人數的3.0%(,(總數是170,166人))。相較於94年的0.6%((658人))已經成長250倍。在女性居多的護理行業中,最高政策制定委員會,是衛福部中設立的護理諮詢委員會,在母數高達97%是女性的團體,男性委員的邀請,應該是很大的挑戰。由於多年來我受邀參與其中,我翻出102年12月會議記錄,可以看到委員共有18位,其中有6六位是男性委員,那就是達到婦女團體持續要求的「任一性別委員至少達1/3比率」。,他們的背景包括醫師((醫院協會代表))、醫務管理及健康政策等教授、衛生局局長((尤其是他具有護理背景,被持續稱讚為,青年才俊,護理之光))、部內司長等。對於這樣的運作,我有何意見?

 

「專業性」如何被討論?

 

幾個層面值得討論。,首先來看看所謂專業性的議題,這也是此次環評委員性別比,被拿出來作為擋箭牌的說詞,,可是對於相對性的「女性居多的護理專業」,似乎沒人擔心非護理委員專業性的問題?護理諮詢委員會內之男性非護理背景委員的專業性,是否要被挑戰??他們都有醫療相關背景,一定可以提供值得參考的專業意見,更有機會擴展多面向思維的討論。然而,第二個層面,應該要討論何謂專業性??沒有性別觀點的專業知識又會是甚麼??我的研究往往指出宣稱中立客觀的醫療科學知識的「性別盲」,例如,月經與停經都與女性情緒問題緊緊扣連,。然而爬梳荷爾蒙變化的月經身體經驗,如何與情緒變化及女性的心智能力結合之歷史脈絡,發現二戰之後,原本在戰時因為男性上戰場,而被鼓勵走出家庭的婦女,需要讓出工作位置給回歸社會的男性,科學家的研究開始出現「女性開始被科學家研究如何情緒不穩定」、「,職業婦女是不適任的母親」等議題設定。所以,具有性別觀點的醫療專業者,才會是我們要求在各種醫療相關委員會中扮演重要角色,促使健康相關政策符合性別主流化的意義,創造婦女友善就醫環境及醫療處置的承擔者。然而,目前護理教育內涵極度缺乏性別觀點的反省,護理界的女性在性別敏感度方面還有很多努力空間,委員的適任程度似乎在生理性別上很難判定!

 

期待具有性別觀點的知識者

 

婦女團體倡議性別比率,以「生理性別」為指標,以目前台灣女性進入的領域,看到越來越多選擇科技相關,朝向平衡的趨勢令人欣慰。但,我認為委員會之性別比率偏頗,而以專業性做藉口,是無法被接受的,!我認為政府各單位甄選委員過程,除了符合生理性別比率,更值得要求的是具有性別觀點之專業知識者,就更符合婦女團體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了。

 

3358 最後修改於 %2019.%08.%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