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無邊太空,也有台灣女性太空科學家付出身影,貢獻社會 精選

2024.07.09   江睿智 | 經濟日報撰述委員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親眼見識到整個發射過程,實在太震憾、太不可思議;我深深地體會到,人類對探索太空強大好奇心與毅力,以及太空就是國力的體現。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2017年8月隨科技部(現改制為國科會)組團赴美西觀看福五衛星升空,並參訪加州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

我是一位資深財經專業報記者,大學主修社會學,順理成章投入經濟和公共政策採訪。在我戰果豐碩記者生涯中,最讓我感到無比驚奇與由衷的欣喜的,就是親自見證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七號成功發射升空!載著台灣的太空夢,遨翔在浩瀚無邊的疆界,守護台灣。

在這過程中,也意外發現在剛強、冰冷且浩瀚的太空科學領域,也有女性科學家的投入的身影,像是福七衛星計畫主持人朱崇惠就是早期台灣自己培養出來的太空太科學家。

人類對太空充滿想像,參與觀看衛星發射過程,令人興奮不已。福衛五號是台灣第一顆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於2017年美西當地時間8月24日上午11時51分自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在遠方高台觀看火箭直衝雲霄台灣媒體記者,當下忍不住擁抱歡呼,因福五衛星搭載的不只是台灣太空夢,更搭載著從無到有的台灣精神。

台灣本來是不會自製衛星。福五計畫自2008年開始蘊釀,起因是台灣想做遙測衛星,竟買不到要酬載的大型數位望遠鏡中數位CCD(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器,因為CCD被各國列為管制品。在一片黑暗中,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90人團隊決心靠國內ICT能量,自行研發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感器測,福五是全球第一顆研發、搭載CMOS感測器的遙測衛星,孕育出台灣第一顆自主衛星。 

科學最難能可貴就是不斷嚐試精神,這是台灣太空的一項重大嚐試。福衛五號升空後,在720公里的高空上對地表拍照,提供地表解析度2公尺的黑白影像,取得之高解析度影像可應用於國土安全、環境監測、防災勘災、科技外交及科學研究等方面,接替福二,繼續守護台灣。

福衛七號衛星則是台美近年來最大型國際科學合作計畫,是要接替福衛三號的任務,由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雙方合作建置操作型氣象觀測星系。在分工上是,台灣負責衛星系統設計、衛星操控系統、資料應用平台,而衛星本體之製造則委託英國公司承製,美方負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訊號接收器」、「離子速度儀」、「無線電射頻信標儀」等3項酬載,以及發射作業。

福七衛星是由6枚衛星組成,運用「掩星技術」增進氣象預測預報準確度,提供更多氣象觀測資料,由2000點增至4000點,並特別加強中低緯度地區的觀測效果,可大幅提升颱風、梅雨及豪雨等劇烈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是防災、減災的最佳利器,被形容為「有太空中最精準溫度計」2.0版。

福七衛星是搭乘SpaceX 獵鷹重型火箭於2019年美東時間6月25日晚間凌晨2:30,在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六枚福衛七號順利在 720 公里軌道上下車。

我對福七升空過程記憶猶新。「五、四、三、二、一、點火、發射」隨著轟隆巨響,火箭冒出熊熊火光,在黑夜直衝天際,短短一分鐘速度就超越音速!升空2分半鐘,兩支助推火箭與核心火箭分離,8分鐘後,兩支助推火箭宛如鋼鐵人般,腳底噴著火,從天而降,昂首從容地降落在地面上,真是太神奇了,讓人驚呼不已。

更讓眾人摒息的是,當火箭越過外太空與地球的分界線時,核心火箭的主推進器會脫離返回地球,SpaceX派出無人船在大西洋上等待火箭降落在浮台上,要茫茫大海中接收主推進器難度可想而知,最後,核心火箭在船的前方墜入海中,功虧一簣。

對於我這個文科女來說,親眼見識到整個發射過程,實在太震憾、太不可思議;我深深地體會到,人類對探索太空強大好奇心與毅力,以及太空就是國力的體現。

更值得一提的,在太空領域上,台灣女性亦有重要貢獻與努力。福衛七號計畫總主持人竟是一位女性,還是台灣國產的太空科學家,她就是朱崇惠。

朱崇惠是台大大氣系畢業,拿到美國賓州大學碩士學位後返台,進入太空中心任職,她原本是想要從事科學資料處理,國科會在1994年選派近30名種子人員赴美國TRW(Thompson Ramo Wooldridge,美國太空飛行器開發公司)公司受訓,朱崇惠加入工程師受訓行列,是當時唯一送美國受訓女性工程師,在美國接受2年餘訓練,一腳投栽進太空工程領域。

回國後她擔任福三操控中心總指揮,同時操作6個衛星;朱崇惠於2012年接手福七衛星計畫,負責實際執行工作。因福七為一台美合作衛星,由台灣設計、英國商製造衛星本體,美國製造酬載,要整合台美英三方合約與工作界面,她憑藉著「堅毅不拔、膽大心細」,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

朱崇惠有感而發地說,「當年種子培育,果實往往要很多年之後才會看到,」她希望台灣有更多女性太空科學家。更令她欣慰的是,現在國家太空中心,已可見到年輕一輩女性科學家接手未來衛星計畫,後繼有人。

坦白講,對我這個文科女,從事科學新聞的採訪和報導,需要有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與耐心,深入淺出的寫作工,更是一大挑戰。我也期盼有更多新聞工作者投入科學新聞的報導,追求新知、滿足未知領域好奇心的同時,也向一般社會大眾傳播科學、新科技相關進展。

(作者為30年新聞採訪資歷、現為經濟日報撰述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