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讀後感 精選

2021.01.14   吳心萍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18世紀,母職天賦論開始興起,盧梭就主張女人天生就該當養育者,整個社會就此把女性定位成孩子的生養者。這些思想到現在還在發揮影響力,當許多女性想兼顧育兒及工作時,就會油然生出罪惡感。1993年的一份調查顯示,93%的女性認為有嬰孩的女性就不該工作。直到現在,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仍有70%是女性。這意味者,即使思潮轉變,育兒的職業女性仍必須是超人般的存在。

封面照片截圖出處:這些創意超有梗臉書粉絲專業)

除了瑪莉.居禮(前譯居禮夫人)外,妳還能說出哪些女科學家的名字?這是許多人都無法回答上來的問題。

 

讀完「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一書,深感女性不只在科學工作領域的處境艱難,社會結構更是直接把女性參與科學領域的機會,直接扼殺在搖籃。

(封面圖片出處:博客來

 

科學很公平,無關性別只看能力?

19世紀科學界一度提出,女人腦子小,所以不適合科學的邏輯。因此女人的角色應該是擔任男人的謬思女神,才叫陰陽調和。在這種邏輯下,會投胎比有沒有努力顯然更為重要,本書中指出了非常多歷史上女性科學家被歧視的例子,礙於篇幅,僅列出幾個:

 

  1. 她懂力學,世界卻只認識她是情婦: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夏特萊侯爵夫人(Emilie du Chatelet),生前重要成就之一是將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翻譯成法文。然而,世人只認識她是思想家伏爾泰的情人。哲學家康德就說:像夏特萊侯爵夫人這種會討論複雜力學的女性,再怎麼努力都還不如留鬍子,鬍子還更能顯出其思想的深度。

 

  1. 想進學術機構?先投胎當男人:學術機構倫敦皇家學會,就曾不承認合資格的女性(「論實驗哲學之觀察」的作者Margaret Cavendish)為會員,反之,男性只要有爵位,就可以入會。

  2. 想擔任教職,得以妻子身分繼承:就連許多人唯一認識的女科學家瑪莉居禮,都是在丈夫死後才繼承巴黎大學文理學院的教職。

  3. 女王又怎樣,太有才就是不男不女:瑞典女王克莉絲蒂娜,也因為其哲學長才曾被批為不男不女。

其實,這幾年大家都有感受到的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最早也是由女性科學家先發現的(Eunice Newton Foote),但科學界普遍認識的卻是之後的男科學家(John Tyndall)。(註釋1)

 

看到這邊,有人會說,時代進步了,講這些古老的例子,也太女權自助餐了吧,但2018年日本東京醫科大還在給女考生扣分2019年參與黑洞研究的布曼(Katie Bouman)也還受到一堆厭女攻擊。現代女性在科學領域的處境,雖然比100年以前改善了,但離真正的平等,還是有一段距離。

 

科學是中性的,硬要放入性別觀點是不是想太多?

美劇「宅男行不行」(Big Bang Theory)裡的不可一世的科學家薛爾敦,一直瞧不起身邊所有人。但當薛爾敦研究超對稱理論陷入困境時,科學家艾美(也是薛爾敦的妻子)告訴他:對稱和不對稱並不互斥,僅是視角不同而已,而且,這樣才看得到更宏觀的宇宙。

 

雖然劇情是虛構的,但艾美這句話,也說明科學為什麼該有性別觀點:包含不同角度的研究,視角才夠宏觀。

 

只有男性的科學,影響的遠不只是女性就業而已,更是會帶來實質傷害的。1982年的阿斯匹靈研究。由2萬多名男醫師進行實驗,調查了4萬多位男性,不管實驗還是被實驗者都排除女性。試驗結果直接將男性的身高及基礎代謝導入女性身上。因此,在女性排除藥物的速度可能比男性慢的情況下,可能醫生開出的劑量,會使女性服藥過量。而女性被排除於實驗的理由,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帶來的複雜性,還有懷孕的可能。(但這不正是女性該被納入的原因嗎?)

 

過往汽車安全測試的假人,也都以男性體型為主,因此,女性駕駛即使一樣繫上安全帶,相同條件下,致死率也會高出17%。(註釋2)更多女性參與科學,並不是無限上綱的女權自助餐,而是讓技術的發展不是歪斜的。

連實驗室的母鼠,都被許多醫藥實驗給忘記。
(攝於台北科博館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

 

要兼顧職場和育兒,得先當神力女超人?

書中也提到,1957年,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ret Mead)做了個實驗,請美國高中生畫出「科學家」的樣子,畫出來的結果是:「『他』有點年紀,不擅長打理自己」。1980年,165位中學生畫的科學家形象仍相差無幾。不只99%的男孩認為科學家是男性,就連86%的女孩也這麼想。

 

其實,情況也並非一直這麼糟的。1650~1710年間,德國14%的天文學家為女性,比現在還高,原因是當時夫妻兩人都在家工作,不需要出門擔任全職。

 

到了18世紀,母職天賦論開始興起,盧梭就主張女人天生就該當養育者,整個社會就此把女性定位成孩子的生養者。這些思想到現在還在發揮影響力,當許多女性想兼顧育兒及工作時,就會油然生出罪惡感。1993年的一份調查顯示,93%的女性認為有嬰孩的女性就不該工作。直到現在,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仍有70%是女性。這意味者,即使思潮轉變,育兒的職業女性仍必須是超人般的存在。韓國職場神劇「未生」裡,就有一位女主管感嘆:「女性只要生了小孩後,還想要繼續工作,那就在職場跟家都會成為罪人」。

 

因性別產生的期待,仍在扼殺這代女孩們對未來的想像

下一代的女孩們,就活在平等的世界裡了嗎?當我在搜尋網站上輸入關鍵字”女孩、玩具”時,「芭比」躍然出現在第一頁。1992年,第一個會說話的芭比娃娃問世;她一開口就說:數學課好難喔~(Math Class is Tough)。當女人還是個小女孩時,就連玩具都會告訴她數學好難。可以想見,等她真的進入學校時,數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就更容易像惡靈一般的存在。真的,別以為現在的小女孩都不用面對歧視了,筆者的女兒在幼稚園裡還是被男同學說:妳們女生不能當醫生。

 

本書最後一篇,作者回答了書名所提的問題,女性主義確實有改變了科學,但還不夠快。那麼,要怎樣加速呢?身為一位母親,我認為別讓女科學家們被扼殺在搖籃裡的話,至少我們可以從挑選玩具著手。也推薦父母帶孩子們去看看台北科博館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那尊討厭數學課的芭比,也在展覽喔。

(攝於台北科博館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




註釋1:Mumu Dylan,發現溫室效應卻被歷史遺忘的女性,M PLUS,2020/04/23

註釋2:Consumer Reports、張康華、明翰,【女力觀點】撞擊測試下的性別偏見! ,U-CAR.com.tw,2019/11/8

 

 

4406 最後修改於 %2021.%01.%21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