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元月號 133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19.01.08   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秋收冬藏,又快迎來新一年!!今年暖冬,過年的氣氛仍是繼續升溫,過新年大家聚在一起,食物更是年節傳統中最重要的角色!!這期電子報向大家介紹在寶島台灣耕耘農林魚牧的女性,她們接下了供應食物給人類社會生活的重擔,更把對環境對社會的友善永續價值放在心中做在手上。年節聚會時,請大家也多分享這個產業裡的女性參與,讓我們做出事事「女子科技」的台灣!!

本期【專題報導】介紹行政院性平處在107年10月舉辦的「APEC善用性別化創新、掌握包容性機會、擁抱數位化未來論壇」,論壇針對亞太地區智慧科技農業政策及願景、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為主題,規劃「科技創新之性別視角」、「農企業中的永續發展與性別包容」、「女農與農業中的傳統智慧」三大議題,聚焦於如何融入性別觀點有效提升產業生產價值,深入探討女性身為農業重要勞動力對於農業永續發展的影響,以及善用傳統智慧推展農業技術創新,提出有助於女性參與智慧科技農業的策略方向建議。

【特寫】專欄我們訪談海鱺養殖業者——謝侑陵,從小就喜歡魚的她,養殖系畢業曾擔任海生館第一批繁殖水母的專業人員,後來與先生回到佳冬從事專業水產養殖,對於水產養殖產業,她有許多第一線的觀察與未來展望。在【職涯】專欄,年輕的經濟系畢業生郭苡莘一頭栽進農業生產,面對自產自銷裡多變的挑戰,一步一步走著修練的路。

【教育】專欄則分享郭瓊瑩的文章,作者帶領學生進入「田野」(註),踏勘「北磺溪流域」,進行沿岸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的調查和訪談時,結識了一位名為「認路」的女士。她在不識字的弱勢背景下力爭上游,勇於向寬闊世界探索學習的膽識令人讚歎。也讓作者不禁思考:「未來的教育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之外,是否也該帶學生走出教室,認識真正的土地故事與人的關係?我們最需要的智慧,或許正在這些平常不注意的角落」。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吳嘉麗監事為我們報導「2018女化學家午餐分享會」,會中邀請輔仁大學李慧玲教授、台灣大學鄭淑芬教授、中央大學吳春桂教授等三位化學系教授分享個人的生涯與專業,一方面增進跨校、跨業、跨領域之間的認識,另方面也給年輕尚未畢業或剛進入職場的女化學新鮮人提供經驗的分享與參考,收錄於本期【會後報導】

【好文】收錄多篇,這裡特別與讀者分享程敏淑〈養殖取代捕撈就是「永續漁業」?廈門鮑魚養殖場的思辨之旅〉一文,她提醒我們在享用著美食時,不應以無知作為藉口,或選擇性地對不人道的殺生手段和環境破壞視而不見。也呼應謝侑陵在特寫所指出:「當越來越難以捕捉到野生魚種來豐富基因庫,近親交配之下的魚苗很容易畸形或早夭」。因此,並非海裡沒有魚,我們自己養就好了,養殖漁業與大自然還是環環相扣著!

本期【好書】推薦多本女農的故事,餵養大家的心靈,舉凡劉崇鳳《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李盈瑩《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夏瑞紅《小村物語》《林業研究專訊》森林中的女性工作者(電子書),以及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編撰的《女農筆記-12位農漁業女性工作者從農經驗訪談》(電子書),都讓我們看見這些農漁業女性工作者,在不同領域發揮創意與專業、展現出堅韌毅力,讓產業與生活,都有了美好的實踐。

【新聞分享】我們轉載了理科太太〈極重要,請分享!快速認識非洲豬瘟〉的影片。希望大家認知到非洲豬瘟不只是國安問題,將對整體產業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農曆春節將至,兩岸往來頻繁,大家務必要提高防疫警覺,將疫情阻絕於境外。這樣台灣國寶滷肉飯(或魯肉飯、肉燥飯),才可以繼續撫慰台灣人的心。

電子報改版的這兩年來,科技部「女性科技人才培育之科學活動與出版」經費的支持讓編輯團隊建立了當代電子媒體的形式;2019的上半年,我們面臨經費的空窗期,一方面編輯規模得稍做縮減,一方面我們整備團隊,繼續爭取經費支持,也再次提升迎向媒體出版的挑戰。歡迎各位讀者主動投稿!《女科技人電子報》11年來為華文社會建立一個立基性別友善的科技女性文庫,讓我們趁著年節聚會,多分享給年輕的女孩們和引導她們的家族成員唷~~

《女科技人電子報》向大家拜早年,祝讀者豬事吉祥,朱玉滿堂!!

 

註:人文社會科學的田野考察,指的是到關注的場域進行研究,這些場域可能是城市或是鄉村,工廠或是荒野,不是指種田的田喔!

 

2818 最後修改於 %2019.%0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