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來的綠色能源盡一份力

2017.10.06   李孟倫|鋰氏能源公司董事長、中立新能源公司董事長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2014年7月結束博士後研究回到台灣後,我就開始投身鋰離子電池相關產業,主要從事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的設計打樣與生產,2016年開始接觸電池組的應用和鋰離子電池回收的工作,並且在2016年6月開始,有機會擔任台灣電池協會副祕書長學習,一下子接觸到整個台灣的電池產業鏈。

台灣的電池產業以鋰離子電池相關居多,少數為鉛酸電池、特殊固態電池,其他還有測試驗證單位及電池回收事業;台灣發展鋰離子電池可以追溯到1982年,技術源自軍方,據說來自「飛彈軍用技術民用化計畫」,由於電池是整顆飛彈中最貼近民生必需品的部分,於是被選中在1991轉往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itri)成立鋰離子電池研發中心,近20年來台灣更有100家左右的鋰離子電池相關公司成立;上游材料方面,台灣在磷酸鋰鐵電池上佔有重要腳色:立凱Aleees、大同尚志化學與台塑共具有全世界18%的磷酸鋰鐵正極材料市佔率,另外中鋼利用煉鋼產生之副產物製造出優越性能的鋰離子電池負極碳材料,成立了中鋼碳素公司,其生產之材料在電池中結構穩定使電池具有長壽命,品質可比日系材料,價格同時更具競爭力;大多數中下游的電池或電池組製造商為中小型企業,台灣的電池製造業沒有像中日韓那樣的大規模,有些部分還是仰賴進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小企業的能力主要在於有彈性地將實驗室的想法製作成可行性的樣品,量產的部分可能在中國進行,但這並不令人失望,打樣設計需要高度的腦力與技術,甚至可以得到比量產更好的利潤。

最近整個能源相關產業界配合政府推動的非核家園、綠能城市等目標開始了相關的工作,電池產業界負責的是儲能這一塊;太陽能、風力或其他燃料如氫能、生質能是發電的部分,電池則負責儲電,在用電峰值或跳電時支援整個電網,這是一個綠能城市的藍圖,政府訂定2025年的目標為:太陽能發電25GWh,風力發電14GWh,其他綠能發電12.5GWh,加總起來的發電量可以超過目前核能發電的40GWh,讓非核有可能成真。綠能發電必定需要電池的儲電調節,而目前由於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在運輸上有安全性的考量,需要在地製造,因此儲能的需求有可能帶動另一波電池的商業模式。雖然環保的出發點很好,但我沒並不完全抱持樂觀的態度,主因為台灣尖、離峰電價差距不夠大,大眾對儲能的價值無感,所以初期家用分散式儲電難以進入自由市場,還需要政府大力推廣,多管齊下,一方面產業界也要負責降低電池等相關儲能設備成本,就可能加速綠能與儲電進入自由市場,另外不排除導入循環經濟來將低電池成本,一但成本降低就可防止外來低價電池或相關設備的傾銷,這正是我們能源相關工作者的使命與願景。

2014年回到台灣工作,仍持續和當時在日本的研究團隊技術合作,日本同仁欣賞台灣中小企業的生產技術、效率和彈性;雙方透過能源學術交流會互動機會多,更不難發現在能源產業界、雙方女性比例相對少數,材料研發方面約20%,但工程系統方面少之又少,也許和工作性質(如大型機械裝卸、大電施工等等)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性別落差指標GGI(Gender Gap Index),其中之教育指標(education index),亞洲地區台灣、紐西蘭和澳洲的調查值均為一(亦即男女受教育機會相等)。以我的觀點來看,台灣的女性或女科學家女工程師面臨的問題可能不是歧視或打壓,而是選擇的問題,社會的氛圍將照顧的責任歸咎於女性、趨使女性選擇停止挑戰性的工作或另覓穩定上下班時間的工作,而放下了專業與升遷機會。當然,我仍覺得這是個人選擇,在台灣沒有人會覺得女生不該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畢竟我們都有女總統了);然而,這是現實,我期待國家有系統性的革變、制訂友善家庭照顧相關政策,如普及、親民、且值得信賴的托嬰、托兒、課後照顧及托老。讓年輕的女科技人能放心談戀愛、結婚、以及生養,同時也可去發展和挑戰職業生涯。國家優秀的女科技人才不流失、以達國家經濟、研發、創新力的新高峰。



李孟倫博士 經歷
2000~2007新竹女中/台大生命科學系
2007~2013清大材料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
2010~2013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學研合作
2013~2014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博士後
2014~2017倍特利能源公司研發經理
2014~ 成大化工系防火安全中心兼任研究員
2016~ 台灣電池協會副秘書長
2017~ 鋰氏能源公司董事長/中立新能源公司董事長

7106 最後修改於 %2017.%10.%06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