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昭──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第七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

2015.08.10   李紫原|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熊所長以北一女毅班第一名的畢業成績,1972年進入清華數學系,大二時就訂定統計學為學習的目標。於1975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博士。

畢業後短暫地在美任教於康乃爾大學(1975-76),就返國服務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副教授 1976-1981,教授 1981-1998),並於中央研究院任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85-2000)。期間致力於統計學的研究,研究表現優異獲獎無數,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91-1993、1993-1995),中山學術獎(1988),並於1994獲美國數理統計學會Fellow。國家衛生研究院於1996成立時,諮議委員前瞻的看到生物統計在生醫研究的重要性,鑒於熊教授在統計方面的成就邀請加入其生物統計部門任職研究員及兼創始主任(1997-2001),目前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統計及生物資訊部門特聘研究員並兼主任(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 and Director, Division of Biostatistics and Bioinformatics/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2002-目前),並於2008年兼代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

去年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為生物和醫學領域,頒給了發現非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三個關聯性基因的熊所長。然而熊所長並不居功,她認為現代科學研究,團隊合作最重要,傑出的科學家,是有能力把不同的專長整合在一起,達到突破的成果。中學時代運動會的大隊接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棒都很重要,接棒與交棒更是關鍵不可出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單獨成就,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重要的。就連啦啦隊在旁的吆喝鼓勵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天下課後辛勤練習所培養的默契與感情是致勝的關鍵。

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並沒有考慮出路。在當時的大專聯考,高中同班同學考上台大醫學系的有八、九人之多,以熊所長的成績要進入台大電機、醫學系,都不是問題。然而卻選擇了冷門的數學系還是清華數學系,還好父母也支持,不過在那個時代卻也不孤寂,班上還有兩位來自建國中學成績更好的同學。在出世科學中遊走了一陣子,卻不能忘懷濟世救人的本念,以她出世科學的訓練,從事入世科學的研究。找到興趣、理想與工作結合的方向。隨著生物醫學快速發展,因應基因體研究、遺傳學研究產生了大量的生物資料(big data),生物統計研究是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而進步的。目前研究重點針對台灣特有疾病—肺癌、高血壓、胰島素抗性等等,以遺傳流行病學、生物統計、生物資訊的方法與臨床醫師、生物學家合作研究其遺傳因子與環境因子。台灣女性不吸菸,然肺癌發生率、死亡率非常高,這個謎團要如何解,這不僅僅有環境的影響,還有基因的問題因此解開了女性罹患肺癌的三個關鍵性基因。

生活與夢想之間的取捨,工作是為了生活嗎?是為了五子登科嗎?有人說吃是為了活,而活不是為了吃。工作並非只是要過更好的生活,而是要成就一些理想。如何拉近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是需要尋尋覓覓去探索的。熊所長由數學摸索到肺癌的成因,年輕人應有自己的路徑去探尋,切不可沉溺於小確幸,要有理想有抱負找到人生值得努力的方向。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是要努力去做的,而選擇正確的努力方向更是重要,否則我們努力地把事情做好,那是值得做的事嗎?那是最該解決的問題嗎?

 

 

4887 最後修改於 %2018.%05.%2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