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無才便是德:女孩專屬的成長印記,矛盾與生存之道 精選

2020.07.14   王素芬|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兼任語文中心主任
刊載於專欄 生命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在這樣的環境中,三不五時總是會有人暗示或明示你女生書讀太多很難嫁之類的。但也正因為讀了書進了學術界,才讓我有機會看到女性的能力和可能性。

我出生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家庭,小時候爸爸不喜歡我們在外面野,國中畢業時,阿嬤問我要去哪個加工出口區上班,我進了高中選了理工組,我媽媽覺得女生不太適合唸理工,但同時也矛盾的覺得女生在理工組因為男生多應該比較容易找對象。

 

因為大學到博士班都讀森林系,研究主要方向是空間資訊與遙測,進入學術之前曾短暫服過公職。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身邊大都是男性,這段時間我完全就是個性別盲,不曾關心過性別的議題。學生時期,以年輕未婚的男性為主的團體中,除了粗話聽不完,動不動就是認識新妹子誰很正這一類令人白眼的話題,有時也會聽到物化女性的戲謔言論,如果不是太超過,一般不需理會,如果太不像話我通常就用有色無膽幫他們上句點。進入公職後的同事大多是年紀稍長的男性,加上大部份在職場上有一些成就,比較會談職場上的事,偶爾也有人很愛談他們當兵的事,不管聊女人、聊工作、聊當兵,大部份的時候我都只是邊緣的聽眾。

 

我是2002年進到學術界的,我的學術同儕大部份還是男性,很幸運的在學術生涯中,我身邊的男性大部份都能尊重性別差異,適逢台灣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在制度上也沒有感受到太多性別不平等的待遇。只是在私底下與心裡上依然有許多微妙性別的經驗,例如沒有同儕能討論工作之外的事情,或者社會中經常認為教授都是年長男性,在我初入教職的前幾年,雖然已經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了,在一些場合還是經常被當成是教授的助理。

 

在接觸性別議題後,我會特別留意後進的女性學者,我發現女性就讀碩士班的比例很高,而且在研究上經常也有很優秀的表現,但是繼續讀博士班或進到學術界的比例相對比男性少很多,學術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投入的工作,女性往往因考慮結婚生子而提早退出這個選項,我覺得這不是能力差異而是社會上的性別刻版印象仍然嚴重影響著女性的職涯選擇。


在以男性為主的環境中一路走來,雖然大部份都很友善,但我知道有些人的友善其實是來自沙文和父權對女性照顧和保護。在這樣的環境中,三不五時總是會有人暗示或明示你女生書讀太多很難嫁之類的。不過也因為讀了書進了學術界,才讓我有機會看到女性的能力和可能性,我覺得性別刻版印象在台灣還是很普遍的存在,在尚未真正平權的社會中,知識與能力還是女性在職場中有力的後盾。雖然兼顧家庭和工作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這應該是所有人的困難而不該單單是女性的困難,希望社會能翻轉將女性視為家庭照顧者的刻板印象,讓更多女性能不要因為走入家庭而放棄學術工作。

 

2545 最後修改於 %2020.%07.%14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