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看見「臺灣女人」 精選

2020.09.15   嚴婉玲| 台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台灣歷史博物館於2009年建置了呈現台灣婦女研究成果的網站「台灣女人」,經過十年後,於今年重新推出改版後的新網站。新站的內容除了調整使用介面外,更重要的是新增、修改了數百條辭條,讓內容與當代接軌,最新的性別運動成果及性別議題介紹都可以在裡面找到。

辭條內容共分成八大主題:身體文化、婚姻地位、日常生活、風俗習慣、教育、工作、女性創作、婦女運動。

 

漢人傳統觀念中,女性身體最重要的「功能」便是生育,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就是婚姻,由此概念衍生出的習俗、信仰、禁忌等等構成了女性的重要生活內容,不同階級、族群的女性也因著出身而得到不同的對待。衣著打扮、妝容風尚隨著時代的不同,美的標準也有所改變。

 

日治時代,西式、近代化、具強制性質的初等學校教育改變了女性的生命經驗,出家門上學成為新的空間與知識學習體驗。而如洋裁等職業學校的出現更提供女性經濟自主的可能性。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有著追求自由戀愛、西式婚禮的想望。

 

戰後,人們開始在意的是、如何在國家政策下避孕、有沒有做產檢。另一方面女性的各種社會關係也開展得更為廣闊多元,受教育、就業的空間打開了,但女性也必須承受各種職場上的歧視、不平等對待,這些改變到了當代,促發了對國家介入身體的反思,而有「溫柔生產」的呼籲,婚姻平權的修法更直接衝擊了過去只有一男一女結合才叫婚姻的傳統觀念。面對各種性別不平等的反擊,除了走上街頭外,有了更多種改變的可能,例如進入體制內,透過修法改變,例如結社以長期而穩定的形態推動觀念的改變等等。

 

上面提到的這些事情都可以在「台灣女人」網站中找到符應的辭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增的內容中特別著重科技與法律的面向。網站試圖從科技與社會(sts)的角度談論性別議題,也檢視了這些年國家做了哪些努力,雖然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但我們確實看見性別主流化的政策正點滴落實。

 

法律詞條的增補有兩個面向,一是透過以數個大法官釋憲案來跟大家說明如何透過法律解釋促進性別平等,一是往前追溯到清代台灣女性在法律案件中的地位,讓我們理解平等的權利並非天賦,而是數百年來透過各種抗爭與努力漸次取得的。除此之外,網站也新增了農村婦女的一些歷史片段、女性障礙者的愛與慾及生存的艱難等等更為少見的主題。

 

除了主題性的概念、事件外,女性人物的書寫當然是網站的重點之一,這次改版拿掉了舊版網站中「人物特寫」的分類,將人物打散在各大主題中,撐住台灣半邊天的女性其實有非常多傑出人士,從政治、經濟、科學到文化等等領域,但網站更想呈現生命角色的複雜度,例如有些女性作為政治受難者,卻也可能在之後成為救援者甚至運動者。有些女性因為出身權貴,從而可以更自由的選擇性別身分的認同,跨性別者也在這次增修內容中首次出現。

 

時至今日,網路維基百科沒有終點、沒有權威審查機制、可隨時、不特定人更新的特性徹底改變了封閉、強調權威性的百科全書式知識建構。台灣女人網站作為博物館的知識推廣節點與維基百科的最大不同仍在於對詞條內容的篩選、查證,以確保正確性及推動性別平等的不變立場,但這也限縮了更自由地擴展內容的可能性。取捨之間,有賴更多性別友善的科技人一同思考如何創造更為與時俱進的性別友善網站。

2461 最後修改於 %2020.%09.%16

相關項目